1946年对聂荣臻元帅来说,是段特别艰难的日子。 一开始,大同集宁那仗打得不顺,紧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大军压境,没办法,只能放弃好不容易拿下的张家口。抗战刚结束时咱们得到的好处,主要就是那些根据地,结果一夜之间大部分都没了。冀中那边挺好的平原地带,几乎都丢了,根据地只能缩回到太行山里头。 这事儿吧,主客观原因都掺和着。 一、华北这块地方,现在特别缺那种厉害的将领。 国民党在北平周围聚集了43万大军,还有傅作义的几万精锐部队,这么一比,我们晋察冀的军队在人数上肯定是吃亏的,所以打了败仗也能理解。 但...
1946年对聂荣臻元帅来说,是段特别艰难的日子。
一开始,大同集宁那仗打得不顺,紧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大军压境,没办法,只能放弃好不容易拿下的张家口。抗战刚结束时咱们得到的好处,主要就是那些根据地,结果一夜之间大部分都没了。冀中那边挺好的平原地带,几乎都丢了,根据地只能缩回到太行山里头。
这事儿吧,主客观原因都掺和着。
一、华北这块地方,现在特别缺那种厉害的将领。
国民党在北平周围聚集了43万大军,还有傅作义的几万精锐部队,这么一比,我们晋察冀的军队在人数上肯定是吃亏的,所以打了败仗也能理解。
但话说回来,关键问题好像并不在那里。晋察冀军区最让人头疼的是军事这块儿,说白了就是打仗时的指挥和调配乱了套。
聂帅是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和政治领袖,他带领晋察冀在八年抗战中取得了耀眼的胜利,这是大家都公认的。他亲手拉起并壮大了华北的三十多万大军,那里的将领们对他都是满心敬意,这根本不用多说。
不过,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。聂帅在指挥打仗上,虽然也算得上稳当,但在1946年内战刚爆发那会儿,情况那么紧张,和彭、林、刘、徐、粟这些将领比起来,还是稍微差点儿。再加上,咱们华北的主要对手傅作义,他打仗的路子一直是以出其不意、变化多端出名的。咱们军队的弱点,刚好就是他的长处,这样一来一去,劣势就显现出来了,战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这可咋整呢?
中央曾考虑过让徐向前来指挥华北,但那时候徐帅身体状况不佳。再加上刘邓大军南下了,晋冀鲁豫的老部队就缺了个领头人。徐帅以前当过129师的副师长,和晋冀鲁豫的部队感情挺深,让他回去带这支部队,感觉更为妥当。
要解决眼下的难题,咱们得从内部想办法,挖掘潜力了。
那时候,晋察冀军区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,咱们一块儿瞅瞅这些名字。
那时候,晋察冀那边有四大纵队,他们各自的司令员是:第一纵队是杨得志,第二纵队是郭天民,第三纵队是杨成武,还有第四纵队,司令员是陈正湘。
中冀热辽地区的二级军区头儿是程子华司令,而热辽军区的三级军区负责人则是黄同学司令。
这六位个个都是军事上的高手,本事大得很。
在华北,咱们军队最盼望的就是让聂荣臻来当领头人,然后再找个特别厉害的将军,一起管打仗的事儿。这俩人得配合得好,就像华东野战军的陈粟组合那样默契。
那么,问题摆在这儿了,咱们得从六个人里头选谁呢?
程子华和黄同学一开始就觉得,张家口一丢,冀热辽地区就被挡在了北平的东边,跟晋察冀那边完全断开了联系。聂荣臻就向中央提议,说不如把冀热辽交给东北局来管。后来呢,程子华和黄同学也都进了东北野战军。
那其他四位怎么办呢?
郭天民也被排除了。郭上将是个性情直爽的人,因为晋察军区的大裁员和张家口战役的指挥问题,跟军区的领导拍了桌子,弄得关系很僵。后来,他自己要求离开晋察冀,心里憋着一股气去找刘伯承了。其实这些都不是啥大事儿,他和聂帅之间也没啥个人恩怨,主要就是军事上的想法不太一样。
现在就剩三位了,杨得志、杨成武和陈正湘。
聂帅这会儿可真是又喜又愁啊。
这三位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是红军里的三大猛将,人称“红军三虎”。那时候,聂帅是红一军团的政委,杨得志呢,是1团的团长,杨成武是4团的政委,而陈正湘则是5团的团长。简单来说,聂帅就像是亲眼看着他们这三位猛将一步步成长起来的。
那时候,他们三个都正值年轻,杨得志是1911年生的,杨成武1914年来到这个世界,陈正湘跟杨得志同年,都是1911年出生。那会儿,他们都才三十多岁,正处在人生的好时候,精力旺盛,正是干大事的黄金岁月。
要说谁最让我佩服,合作起来最顺心、最合拍,那肯定是杨成武上将无疑了。
二、该选哪三位猛将呢?
1937年年底,聂荣臻带着115师的三千多号人,跑到五台山区去建立敌后的根据地,也就是后来的晋察冀。杨成武领着他的独立团,在聂荣臻的指挥下,那是真刀真枪地拼啊。那时候,独立团大概有一千七百人,算是聂荣臻手里的一大支力量,他特别看重这支队伍。
抗战那会儿,杨成武一直是晋察冀最关键的一分区的头儿,既当司令员又当政委。他可真是下了大力气,一边打仗一边建设,把一分区打造得固若金汤。鬼子来了好几次大扫荡,愣是没辙,拿杨成武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说真的,晋察冀军区的根基,有一半得归功于杨成武打下的江山。
你想象一下,在那种超级艰难的战争年月里,聂帅和杨成武一起并肩作战了整整八年,他们的感情得有多深啊。
不过,聂帅反复琢磨后,最终还是没让杨成武去当新组建的野战军司令。
咋回事儿呢?
晋察冀野战军走了一段不容易的路子。刚开始打内战那会儿,他们在张家口战役里搞了个野战军指挥部。那时候,萧克当司令员,罗瑞卿是政委。可惜啊,张家口那几仗都没打赢,上面领导不满意,就连聂帅也觉得野战军指挥上有点问题。所以,后来就把野战军指挥部给撤了,还是让军区来统一管各个纵队和军区。
可后来的情况表明,这样做其实也不对路。
军区的事儿真不少,既要指挥打仗,还得操心兵员管理、征粮这些后勤活儿。一旦打起仗来,根本就忙不过来。再说了,在军区这个体系里头,每个纵队在行政上都归各自的二级军区管,粮草啊、后勤啊、弹药啊,都是各玩各的,互不干涉。纵队领导呢,不光得管打仗,还得分心处理军区的事儿,这压力山大啊,哪能专心打仗呢?
1947年6月份,聂帅自个儿跟中央提议,说咱们得再搞个晋察冀野战军,而且啊,军区和野战军得各管各的。中央一听,觉得聂帅这想法真挺大气,立马就点头同意了,说干就干,晋察冀野战军就这么成立了。
要打仗,选对司令官至关重要,得是个军事上的大行家。聂帅经过深思熟虑,最后跟中央提议让杨得志来担任。
杨成武这人,无论是军事还是政务都拿得出手,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帮手。但要论起军事指挥,那还得数杨得志更胜一筹。想当年,他在115师那可是担任过团长、旅长的角色,后来115师往东边发展,他和黄克诚搭档,两人合作得十分顺利,打起仗来更是高手中的高手,简直一流。
当初,当晋察冀第一纵队回到刘邓大军时,聂帅特意把杨得志留了下来,就是因为他特别欣赏杨得志的指挥本事。
说起来,杨得志跟那两位比起来,经验更加丰富,资历也更深一些,所以给了他这个任命。
中央赞同了聂帅的看法,决定成立晋察冀新的野战军团队:由杨得志来当司令员,罗瑞卿担任政委,杨成武做第二政委,参谋长是耿飚,政治部主任则是潘自力。
这次变动后,野战军明确归军区管,但打仗怎么指挥,全看他们自己了。
中央和晋察冀军区都很认可杨得志的指挥本事,但唯一有点担忧的是他年纪较轻。别说跟萧克、罗瑞卿、耿飚这些前辈比,他年纪小,就是跟同辈的很多二级军区司令、纵队司令比起来,杨得志也大不了多少。现在让他去指挥他们打仗,能不能镇住场面,让人心里有点嘀咕。
那会儿,晋察冀所有人的眼光,都盯在了这位年轻的野战军司令身上。
其实很多时候,大家觉得事情难搞,就是因为想东想西,把原本简单的事儿给搅和复杂了。
说到杨得志将军那会儿碰到的事儿,只要能打好仗,把华北那被动的状况给翻过来,啥问题都能顺利解决。领导比手下年轻这事儿,到时候也不再是个事儿了。
杨得志一上任就立马行动起来,很快就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果。
三、清风店大败敌军在清风店那场激烈的战斗中,我们成功地把敌人给打败了。战斗开始时,双方都拼尽全力,场面十分紧张。但我们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出色的战术,一步步将敌人逼入了绝境。敌人原本以为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,但我们的战士们却像猛虎下山一样,势不可挡。他们勇往直前,不断突破敌人的防线,让敌人措手不及。随着战斗的深入,敌人的士气越来越低落,而我们的战士们却越战越勇。他们互相配合,巧妙利用地形,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。最终,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,我们取得了胜利,成功地把敌人给击溃了。清风店之战,不仅展示了我们战士们的英勇无畏,更彰显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这场胜利,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,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咱们来瞅瞅华北那边的情况咋样了。
张家口被攻占后,傅作义的部队就进驻了平张地区,跟北平蒋介石的亲信部队混在了一块儿。尽管他们彼此间都留着一手,心里头有疙瘩,但刚打了胜仗,大家都挺高兴,所以还能凑合到一起,共同对抗敌人。
国民党在北平、天津还有保定那一块三角地带,势力挺强的。而我们华北的部队呢,被挤到了太行山里头,眼下形势不太妙,算是吃了点亏。
杨得志带着12万野战军,心里琢磨着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国军随意摆布了。他打算换个打法,照着毛主席一贯的思路来——你有你的招数,我有我的打法。
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可真得看真功夫,特别是军事上的那股子劲儿。该从哪里动手呢?杨得志琢磨着,把眼光锁定在了平、津、保这三个地方围成的圈儿里的徐水县。不过,打徐水可不是真的要把徐水给占了,而是想诱使保定、涿县或者石家庄的国民党军队出来帮忙,好在运动战中逮住他们一部分。
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是计划好要引诱敌人上钩,我们把主动权紧紧抓在手里,终于不用像过去一年那样,老是被敌人带着走,打得我们措手不及了。
为啥聂帅以前没法这样策划战争呢?说白了,就是因为那时候部队的指挥、建设权力分得太散,一层又一层,好多领导都在管,聂帅心里有想法也使不上劲,指挥打仗特别麻烦。
野战军单独成立后,杨得志全神贯注地带领着12万大军,有了迅速行动的能力。这说到底,都是聂帅的大局观和中央的远见卓识带来的好处。
徐水一开打,北平那头的孙连仲就急了,立马组织了11个团的兵力,浩浩荡荡地朝徐水杀过来。
杨得志展现出了大将风范,他虽然成功调动了敌军,却没有急着出手,而是沉得住气,等着南线石家庄的罗历戎第三军。他觉得局势越混乱复杂,就越有机会在乱中找机会赢。
聂帅等得有些不耐烦了,他急着发电报问杨得志,说罗历戎已经从石家庄出来了,接下来打算怎么办。杨得志毫不犹豫地做了决定,把手头的9个旅兵力分成两拨。他让四纵司令陈正湘带着4个旅去徐水县外头,拦住大部分的国军。自己呢,则带着剩下的5个旅火速往南赶,直接就把罗历戎的第三军给围在了清风店。
这国军可真是没想到,会被来了个回马枪。罗历戎带着他的第三军走着走着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。他们拼死打了两三天,结果全军都完了,罗历戎也被抓了。这一仗下来,国军死了、伤了、被俘的一共1.7万人。
毛主席一听这场仗打赢了,心里头那个高兴啊,根本就憋不住。他赶紧自己动手发了封电报,祝贺胜利,还特地表扬了杨得志,说他在华北战场上创造了歼敌的新纪录。
没想到,夸奖的话音还没消散,杨得志就抓紧时机,带着队伍往南直冲石家庄。趁着罗历戎刚吃了败仗,石家庄人心还没稳下来,他带领部队以猛虎下山之势攻打石家庄。经过七天六夜的恶战,终于攻下了这座平汉路上的关键城市。那时候,石家庄虽然还没当上省会,但在南北交通上那可是重中之重,还是太行山区往东冲的重要出口。
毛主席又给晋察冀发了电报,字里行间全是夸赞和表扬。
四、接连打败傅系手下的两位军长
杨得志通过一连串的战斗,把平津一带的蒋介石亲信部队打得晕头转向。这时,傅作义心里痒痒的,想趁机打压一下共军的威风。
1947年年底,杨得志在12月的时候发动了平汉路上的一次突袭,当他们攻打涞水县时,傅作义偏不信这个邪,他决定派出手下的精锐部队三十五军去支援涞水,打算和这位年轻将领好好比划比划。
鲁英麟,他是三十五军的军长,老家在山西垣曲。他早些时候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,和傅作义是同班同学,因此深得傅作义的信赖。后来,鲁英麟率领两个师去增援涞水,那阵仗,可真是嚣张得很。
以前傅作义军队跟我们打仗能赢,主要是因为他们行动隐蔽,我们摸不清他们的底细。再加上他们打起仗来不要命,军官们指挥得当,跟我们这边干部带头往前冲挺像的,所以特别难对付。
杨得志靠着这些经验,在摸清楚三十五军的行军路线后,马上把全军的主力都集中起来,把三十五军的两个师给分开包围了。他们攻打起来像铜锤砸铁罐一样猛,鲁英麟根本挡不住,对共军这种新战术完全没办法适应。具体怎么打的就不多说了,反正去支援涞水的主力新三十二师被团团围住,根本没法逃跑。最后,这个师的少将师长李铭鼎、参谋长田世举还有好多高级将领,在师部里都举枪自杀了。
鲁英麟的部队几乎被打得七零八落,原本信心满满觉得能赢,没想到会变成这样,差点全军玩完。最后,鲁英麟在绝望之下,选择了开枪自我了断。
到了1948年12月,新保安战役打响,傅作义又一次派出了三十五军上战场。这回,军长郭景云带着部队从张家口往北平赶,可没想到,华北的部队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。他们就像是在玩一场拼命的游戏,拼尽全力地奔跑,只为了在这场生死较量中胜出。
那时候,杨成武的兵团在张家口狠狠打击了三十五军,不过因为大军主要放在了张家口的西边,没顾上东边,结果没拦住郭景云。而且,本来应该从东北那边赶过来的东野程子华兵团,也没能及时到平张线去拦截。这样一来,郭景云眼看就要逃脱,直奔回北平城了。
关键时刻,杨得志又从南线不顾一切地连跑了好几天几夜,赶到了新保安,把三十五军给拦住了。接着,他带着足足9个旅的强大兵力,在新保安城里把三十五军一网打尽。郭景云和他的前任一样,打了败仗后选择了自杀。
傅作义接连失去了两位领头大将,而且这两位都栽在了同一位解放军大将的手上,这运气也太背了!
傅作义曾是蒋介石眼里对付聂荣臻的高手,但没想到,杨得志却成了傅作义的“对头”。华北的部队后来壮大成了三个兵团,杨得志虽然不再当野战军的总司令了,只是第二兵团的司令,但他的名声已经在外了。不管是蒋介石的亲信部队,还是傅作义手下的绥远军,在平津战场上遇到杨得志,都被打得没了底气,再也不是内战刚开始时那么嚣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