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大街上又一个历史见证!这栋115年老建筑淹没在长春的繁华中_邮局_小楼_日本

从长春站出发,穿行过长江路,来到珠江路与人民大街的交汇处,就会发现一栋米黄色的小二层建筑。尽管在高楼林立的周围,这栋小楼显得并不那么雄伟,却绝不能因此小觑它。它与老长春站一样,拥有着115年的悠久历史,甚至在某些方面,比老长春站的历史还要长久。 下面是这栋小楼早年的模样,与如今的状态相比,变化几乎微乎其微。岁月的流逝让人渐渐衰老,但这座建筑却依旧散发着久远的韵味。那张历史悠久的照片中,小楼曾被刷成绿意盎然的颜色,传闻它在岁月中经历过数次改色,展现出不同的风貌。 这座小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...


从长春站出发,穿行过长江路,来到珠江路与人民大街的交汇处,就会发现一栋米黄色的小二层建筑。尽管在高楼林立的周围,这栋小楼显得并不那么雄伟,却绝不能因此小觑它。它与老长春站一样,拥有着115年的悠久历史,甚至在某些方面,比老长春站的历史还要长久。

下面是这栋小楼早年的模样,与如今的状态相比,变化几乎微乎其微。岁月的流逝让人渐渐衰老,但这座建筑却依旧散发着久远的韵味。那张历史悠久的照片中,小楼曾被刷成绿意盎然的颜色,传闻它在岁月中经历过数次改色,展现出不同的风貌。

这座小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。在那一年,日俄战争爆发,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。1906年,日本在长春设立了“南满洲国铁路株式会社”,之后开始在长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。到1907年,“长春驿”的修建应运而生,经过数年的努力,于1913年完工,成为了如今长春站的前身。

展开剩余74%

在当时的附属区域内,日本人将长春站作为重要的标志,以其为界向南、东、西延伸,逐渐形成了街道的雏形。道路修完后,紧接着便是建房,这栋二层的欧式小楼便是在同一时期建立的“长春邮便局”。它的设计包括一层地面和一层地下,与旁边的长春警署形成了一同治理的格局。回首那张老照片,周围几乎没有其他建筑,仿佛它和警署一同孤独地矗立在那片土地上,被视作那时的“双子座”。

1932年,伪满洲国成立后,长春邮便局仍旧由日本人管理,并更名为伪满中央通邮便局。尽管名字改了,业务内容却保持不变,依旧是老样子。其建筑风格的拱形窗户、欧式圆柱以及华丽的屋顶装饰,都与伪满时期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,俨然一座历史的见证者。

1948年,伪满新京中央通邮便局更名为长春市邮政局,宽城邮政支局也因此落户于此。虽然这座建筑始建于110多年前,但并不是长春历史最悠久的邮局。早在伪满之前,沙俄时代就曾在附属地设有邮局,比如二道沟邮局。那些时候,无论是日本的邮局,还是沙俄的邮局,身份都相似地被称作“客邮”,即字面上的意思。而当时长春本土亦拥有自己的邮局,使得长春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集中了中、日、俄三国邮局的城市,因而长春的邮政事业一度成为东北的翘楚。

在我曾经工作的单位位于人民广场时,朋友们常常通过邮局寄送大件物品。记忆中,那时候寄送被子等较大的物品,总是需要亲自前往邮局去领取,我曾在这里取过自己的被褥和衣物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如今快递行业迅速发展,大部分包裹无需再前往邮局领取,无论是邮政快递还是其他快递,都会在家附近的驿站送达。

写信?在如今这个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,几乎再也没有人会选择用纸笔书写信件寄送。至于电报,估计许多年轻人都对它的存在感到陌生,可能还以为那只是影视作品中描绘的地下党为传递秘密信息而发的“哒哒哒”电报吧?

昔日的车马缓慢,书信传递遥远,一生只够钟情一人。而今,网络飞速而过,微信快捷无比,却常常让人觉得爱情难觅。

时间如同一段神秘的旅程,这栋已屹立了超过110年的老房子,无声地见证着长春的风云变迁,目送一代又一代的长春人从它身边走过。尽管它没有声响,却用自身无言的姿态还原着这座城市的往昔往事。历史让一座城市拥有了温度,唯有透过历史的沉淀,才能让时间铭刻出永恒的印记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